8月12日,2025年世界机器人大会落幕,一组数据引发瞩目:作为大会永久举办地,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也称“亦庄”)已集聚300余家机器人生态企业,形成百亿级产业链,机器人研发投入年复合增长率高达50%以上。这不仅印证了其中国机器人科技创新先锋阵地的地位,更揭示了一个新趋势——机器人产业正超越单一产业范畴,成为驱动城市发展的新引擎。
显然,机器人技术对城市而言已不只是产业赛道,更成为重组生产要素、升级服务能力、创造新型消费的关键载体。放眼全球竞争,从十年前的新能源汽车到如今的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新兴产业正成为城市抢占未来发展高地的“撒手锏”。谁能在技术突破与应用落地的双重维度上占据先机,谁就能在未来的城市版图中掌握话语权。
然而在这场城市竞赛中,并非所有参与者都具备同等禀赋——只有精准匹配自身经济特质、资源基础和民生需求的布局,才能避免盲目跟风带来资源错配与泡沫风险。
展开剩余89% 全球视野下的机器人城市实验机器人走出实验室的关键一步,在于找到真实世界的应用场景。北京亦庄今明两年将释放万台、近50亿元具身机器人应用需求,其中超千台为人形机器人。这一规模化的场景开放,为机器人落地提供了宝贵的试验场。在亦庄,机器人应用早已不是零星点缀。目前已在工厂、学校、医院、公园等场景实现了超千台机器人的示范应用。这些实践验证了机器人与城市共生共荣的可能性。
更值得关注的是,城市正在主动创造机器人的新消费场景。亦庄打造了全球首个具身机器人4S店,建设一站式综合展销服务平台;举办全球首个机器人消费节,打造机器人参观、体验、销售、交付一体化的消费新范式。机器人主题餐厅提供机器人乐队、脱口秀等沉浸式交互服务。人形机器人马拉松、机器人足球联赛等品牌赛事持续举办,这些创新尝试让机器人以更生动的形态融入城市生活。
近千个真实场景点位构成了全球首个PB级城市数据池。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王磊透露,亦庄将建设全球领先的具身智能真实世界PB级的数据池,开源开放高价值、标准化、可交易的具身智能数据集。这些数据将服务全行业模型训练,加速机器人智能化进程。亦庄开放全域真实场景数据采集点位的举措,标志着城市功能定位的深刻转变——从人类生活容器升级为机器人训练基地。
2025年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 摄影/谢良兵
亦庄的创新不仅在于场景开放,更在于创造了全新的政策工具。每年发放1亿元“数据券”,引导企业采购数据集、数据接口、数据模型等数据产品。这一机制破解了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瓶颈——高质量场景数据的获取难题。同时,亦庄创造性地打造机器人二次开发社区,每年最高给予3000万元支持垂类领域应用项目开发,实现了从代码到产品的全链路赋能。
城市空间正在成为机器人进化的关键资源,城市也在为机器人融入社会构筑安全基座。因此,在技术突破与产业发展的同时,亦庄还前瞻性地探索机器人社会治理模式。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王磊强调,亦庄正在探索形成有温度的机器人发展和应用模式。加强对机器人、具身智能安全、隐私保护、伦理道德等领域的理论研讨和体系构建,确保机器人安全、可靠、可控。
城市空间与政策创新的结合,为机器人技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成长环境。当城市主动开放自己的血管与神经供机器人学习,城市本身也开始向智能生命体进化。可以预知,未来的城市竞争不仅是机器人数量的比拼,更是如何通过政策设计、场景创新与伦理框架,让机器人真正成为城市的“新市民”——既能提升效率,又能融入人类社会的运行逻辑。
机器人驱动的城市经济新图景机器人对城市经济的重塑正在多个维度同时发生,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实践提供了最佳观察样本。作为国家机器人产业的核心承载区,其发展路径清晰地展现了机器人如何从技术概念转化为城市动能。
北京亦庄依托世界机器人大会的全球平台效应,构建了“核心零部件+人形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物流机器人”的“1+6”产业体系。研发投入年复合增长率50%以上的强力支撑下,这里诞生了全球首家具身智能机器人4S店、机器人主题餐厅等商业模式,更布局25万平方米机器人产业园,发布万台机器人创新应用计划。
这种“技术研发-场景验证-商业转化”的闭环,使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城市肌理,成为驱动区域增长的核心引擎。对北京市而言,机器人产业不仅是亦庄的名片,更是全市产业结构向高精尖转型的关键支点。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殷勇介绍,目前,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约占全国1/3,今年上半年产业营收增长近40%,机器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居全国首位。
2025年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 摄影/谢良兵
深圳在全球率先启用地铁配送机器人系统,代表另一种创新路径——让机器人激活存量基础设施的沉睡价值。利用地铁空闲运力,机器人自主乘梯、换乘、配送,解决地面物流痛点。深圳300余个地铁站内数千家便利店因此重构供应链,作为全国工业机器人产量重镇(占全国20%以上)的技术优势,直接转化为城市运行效率的竞争优势。这种模式证明,即使非研发中心城市,也能通过场景创新将机器人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作为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上海的人工智能产业也在助推上海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目前上海浦东已经形成了从芯片到终端、从技术到应用的高能级、全链路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在全国11个先导区建设评估中,浦东新区多年蝉联第一;上海已推出模力社区、张江机器人谷等产业集聚空间,集聚数百家创新主体;截至2024年底,浦东新区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1600亿元,占全市40%;全国首个国地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在浦东加快发展,工业、金融、医疗、航运、文旅等多领域代表性的垂类模型在浦东走向应用落地。
机器人对城市经济的贡献已超越传统产业范畴。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2025年上半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35.6%,服务机器人增长25.5%。这背后是城市竞争逻辑的深刻转变:如同十年前新能源汽车重塑汽车产业格局,如今的机器人技术正成为城市竞逐未来话语权的战略支点。能否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动能与治理效能,决定着城市在新一轮竞赛中的座次。
机器人产业布局拒绝一哄而上国际上,新加坡全域开放高危场景,东京深耕工业与养老痛点,伦敦聚焦高附加值领域,这些城市均以真实需求驱动技术迭代以应对城市竞争。国内,在雄安新区,正在打造未来之城场景汇,机器人被深度应用,覆盖多个领域;东莞依托制造业集群需求,在3C电子领域规模化应用精密装配机器人;以北京亦庄为代表的具备完整产业链和研发优势的区域,核心使命则是突破技术边界与构建标准体系。
2025年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 摄影/谢良兵
新加坡是国家主导的“城市级试验场”与公共安全优先。新加坡政府通过“国家机器人计划(NRP)”累计投入超4.5亿新元,建立了302家机器人企业组成的产业生态。每万名员工配备770台机器人的数据位居全球第二,重点覆盖制造、物流、医疗领域。例如,樟宜医院部署病房护理机器人,实现送药、基础监测自动化。内政科技局(HTX)投入了1亿新元建设人形机器人中心(H2RC),计划2027年实现远程操控机器人执行灭火、救灾等高危任务,2029年达成全自动化。
东京是工业精益化与老龄化应对的双轨并进。重点开发护理与陪伴机器人,如松下推出的翻身辅助机器人,解决护工短缺问题;软银Pepper机器人用于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的情感交互。同时采用“先机构后家庭”策略:机器人优先渗透医院、养老院等可控环境,再逐步进入家庭。例如,物流机器人已在东京多家医院承担送餐、送药任务。东京大学等机构研发高仿生机器人(如松延动力仿生机器人头),实现情绪识别与定制化面容,探索人机共情边界。
伦敦是金融与创意驱动的“伦理前置型”实验。主要聚焦金融、法律与创意产业等高附加值场景。律所引入AI+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完成合同审查、证据整理等重复性工作。例如,Allen & Overy律所的合同机器人处理效率提升70%。在公共空间(如博物馆、图书馆)部署导览机器人,通过互动问卷收集市民对技术应用的反馈,形成政策调整依据,重点防范算法歧视与就业替代风险。伦敦大学学院(UCL)设立 “城市机器人实验室”,模拟交通枢纽、医疗急救等复杂场景,测试多机协作能力。例如,在帕丁顿车站实验 机器人集群疏散引导系统。
这类城市的成功关键在于,精准识别自身“卡脖子”环节,将机器人作为破局工具而非技术秀场。
然而,机器人虽展现出巨大潜力,但城市在布局时仍需清醒认知:机器人化不是万能钥匙,不同城市需根据自身禀赋选择适配路径,不要一窝蜂一哄而上。只有精准匹配自身经济特质、资源基础和民生需求的布局,才能避免盲目跟风带来资源错配与泡沫风险。想要让机器人真正成为城市经济的价值创造者而非泡沫催化剂,需要构建技术、政策与伦理协同发展的健康生态。
2025年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 摄影/谢良兵
这要求城市管理者具备战略定力与创新思维。比如,缺乏完整产业链但拥有独特场景优势的城市,应聚焦解决制约城市发展的关键瓶颈;对于很多非核心城市而言,与其盲目建设机器人产业园,不如通过测试许可、数据接口开放等低成本的制度创新,吸引细分领域企业落地。政策重点应从“买设备”转向“建环境”;三四线城市可探索区域的产业协同——参与机器人革命不等于自建产业链,有效应用也是核心竞争力。
当全球城市竞逐机器人技术高地,“得机器人者得天下”的本质,是城市能否在“新能源汽车→机器人→下一代AI”这样的新兴产业代际更迭中持续占据价值链高点。
北京亦庄的启示在于:以50%的研发投入增长筑牢技术壁垒,以开放场景激活产业生态,以治理创新平衡效率与伦理。未来十年的城市版图,将由那些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动能与治理效能的先行者重新绘制——他们深刻理解,机器人的终极使命不是替代人类,而是让城市成为更具活力、效率与温度的人类家园。
发布于:北京市中金汇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