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国民近卫军装备更新的背后:运-8运输机及中国军援对中亚地区的影响
2020年至2024年,俄罗斯对中亚的军售暴跌64%,而同期哈萨克斯坦军队装备更新中,中国制造的武器装备占比已从不足5%飙升至34%。 这并非偶然,而是中国军援战略性渗透中亚市场的结果,而以运-8运输机的交付为一个缩影,深刻地反映出地缘政治和军事合作的深刻变化。
哈萨克斯坦,这片272万平方公里的内陆国,其国民近卫军自2014年改组后负责全国灾害救援任务。然而,苏联解体后遗留下来的老旧运输机队早已不堪重负:仅剩一架勉强服役的伊尔-76,几近停飞的安-12(18、19号机自2015年后几乎未曾执行任务),以及事故频发、出动率极低的安-72,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哈萨克斯坦的应急救援能力。
为了解决这一燃眉之急,哈萨克斯坦将目光投向了中国。2018年,哈萨克斯坦代表团前往陕西汉中考察了运-8运输机的生产线。这款源自苏联安-12设计的运输机,因其与哈方长期使用的安-12在驾驶舱布局、操作逻辑和部分备件上的高度通用性,成为了哈萨克斯坦的“救命稻草”。首批运-8交付后,哈方飞行员仅用两个月便在冰天雪地的条件下完成了独立试飞,并对它的“操作顺手”赞赏有加;地勤人员更是惊喜地发现,仓库里大量的安-12备件可以直接用于运-8的维护保养,极大地降低了后勤保障成本。
展开剩余63%运-8F200WA的卓越性能更使其脱颖而出。其15吨载重下3400公里的航程足以覆盖哈萨克斯坦全境;它能够轻松应对砂砾跑道、积雪路面和海拔3000米的高山机场;并且具备昼夜及复杂气象条件下的飞行能力,这与那些对环境条件要求苛刻的西方运输机形成了鲜明对比。 每架运-8的采购价格仅为3800万美元,远低于同批次采购的欧洲空客A400M的2亿美元单价。哈萨克斯坦国民近卫军将领对此直言不讳:“救灾又不是打仗,要那么贵干嘛?”
2023年7月底,第三批共三架运-8F200WA运输机降落在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机场,标志着总价3.04亿美元的订单完成了6架的交付,仅剩最后两架待交付。这一事件立即引发了俄罗斯媒体的关注,俄罗斯网站直接发文:“中国进一步将俄罗斯挤出中亚市场”。
这并非个例。俄罗斯媒体敏锐地指出,中国制造的军事装备正系统性地取代俄罗斯制造的武器装备,渗透到哈萨克斯坦陆海空三军:陆军装备了SH-1卡车炮、AR-2火箭炮和翼龙无人机;在防空领域,红旗-12/17导弹系统已部署在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而俄罗斯的S-400却迟迟未能进入;空军方面,乌兹别克斯坦暂停了对法国“阵风”战斗机的采购,转而与中国就歼-10CE或“枭龙”战斗机的采购进行谈判。更令人俄罗斯担忧的是,中国不仅销售装备,更协助乌兹别克斯坦建立本土国防工业,例如在费尔干纳谷地合资生产FM-90短程防空导弹,形成技术上的捆绑。
运-8运输机的交付,只是中国在中亚地区军事影响力扩张的冰山一角。 这背后,是中哈两国在2018年签署的安全协议以及2023年中亚峰会后军事合作的升级,更是能源动脉(中哈原油管道、天然气管道)的应急保障需求,以及由中国承建的阿斯塔纳机场新基地二期工程(2024年5月由总统托卡耶夫亲自验收)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放弃了中型运输机的研发,乌克兰的安东诺夫公司也因战乱而产能崩溃,哈萨克斯坦甚至难以获得必要的备件。 而中国,则提供了全套的解决方案,并通过深层次的合作,巩固了其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
"
发布于:四川省中金汇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